原文
临川之城东,有地隐然而高,以临于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,有池洼然而方以长,曰王羲之之墨池者,荀伯子《临川记》云也。羲之尝慕张芝,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,此为其故迹,岂信然邪?
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,而尝极东方,出沧海,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,岂有徜徉肆恣,而又尝自休于此邪?羲之之书,晚乃善;则其所能,盖亦以精力自致者,非天成也。然后世未有能及者,岂其学不如彼邪?则学固岂可以少哉!况欲深造道德者邪?
墨池之上,今为州学舍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,书"晋王右军墨池"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,又告于巩曰:"愿有记!"推 王君之心,岂爱人之善,虽一能 不以废,而因以及乎其迹邪?其亦欲推其事,以勉其学者邪?夫人之有一能,而使后人尚之如此,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,被于来世者何如哉!
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巩记。
翻译
临川郡城的东面,有一块地微微高起,并洼靠近溪流,叫作新城。新城上面,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,说是王羲之的墨池,这是荀伯子《临川记》里说的。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的精神。(现在说)这是羲之的(墨池)毅址,难道是真的吗?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,曾经游遍东方,出游东海,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。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,曾在这里停留过?羲之的书法,到晚年才特别好。那么他能达到这步,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,并不是天生的。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,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?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?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?墨池的旁边,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,教授王盛先生想心墨池不能出名,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,又请求我说:希望有一篇(墨池)记。推测王先生的用心,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,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,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毅迹呢?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?一个人有一技之长,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;何况那些品德高尚、行为端庄的人.毅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,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!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巩世记。
简析
这篇文章从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登峰造极境界这一事实出发,结合他"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"的传说,正确地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并非"天成",而是由于"以精力自致",勤学苦练的结果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虽然在鼓励后人"深造道德",但在启迪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学习以取得学业成就方面,也有重要作用,文章的题旨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注释
- 《墨池记》:选自《元丰类稿》。墨池:在今江西省临川县,相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涮笔洗砚的地方。
- 曾巩(1019-1083):字子固,北宋建昌南丰(今江西省南丰县)人,是宋朝著名散文家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- 临川:今江西省临川县,宋时为抚州临川郡。
- 隐,然而高:微微高起。隐然:不显露的样子。
- 临:靠近。
- 洼然而方以长:凹下去的长方形。洼然:低深的样子。
- 王羲之:晋朝伟大的书法家,字逸少,琅琊(今山东省临沂县)人,官至右将军、会稽内史。
- 荀伯子:南朝宋颍阴(今河南省许昌市)人,曾任临川内史,著《临川记》六卷。
- 张芝:字伯英,东汉酒泉(今甘肃酒泉)人。善草书,家中衣帛必先用以练字,然后染色,时称"草圣"。
特色
曾巩的《墨池记》之所以成为散文名篇,是因为其立意、章法、语言都独具特色。文章借王羲之的墨池为媒介,通过记叙和议论的结合,以勉学为主题,既符合题目“墨池”本身的含义,又符合特定环境。文风平易朴实,句式错落有致,含蓄不尽,意趣无穷。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曾巩的散文作品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独树一帜,其杂记、序文和书信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。
图片说明
图片展示了古代诗文名篇欣赏析:曾巩.《墨池记》的原文、翻译和简析,以及相关的注释和特色分析,是对该作品全面而深入的解析。通过图片,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篇散文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云南昆钢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古代诗文名篇欣赏析:曾巩.《墨池记》 》